首页

上官娴vs若溪黄金

时间:2025-05-26 01:16:29 作者:好评中国丨守护“千年瑰宝”,传承灿烂文明 浏览量:39650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洛阳龙门石窟,了解当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彰显了对中华文明瑰宝的珍视与对文化传承发展的关切。龙门石窟,这座镌刻在崖壁上的艺术丰碑,穿越千年风雨,承载着厚重历史,生动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包容与自信。

  多元融合,见证文明交流互鉴。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历经多朝营建,是丝路古道上的文化明珠。这里,既有北魏“秀骨清像”的飘逸,又有唐代丰腴之美的雍容,展现中国石刻艺术演变。石窟中诸多西方特色装饰纹样,融会河西文化、鲜卑文化、中原文化等多重元素,见证着东西方文明、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石窟艺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并不断传承,彰显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龙门石窟以石为媒,铭刻下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篇章,是中华文明胸怀天下、海纳百川的有力见证。

  传承创新,焕发文化时代生机。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多年来,我国在石窟寺本体保护修缮、载体加固与环境治理、数字化保存与监测等方面成效显著。龙门石窟研究院开创残损文物虚拟复原及流散文物虚拟复位新模式,利用三维数字技术实现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搭建三维数据库、创新展陈方式、打造智慧文旅数字孪生平台,打开“云上龙门”小程序,足不出户领略石窟之美;伎乐飞天“动起来”,北魏乐舞盛景重现。从物质到精神,龙门石窟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文化自信,筑牢民族精神根基。龙门石窟历经千年而绵延不绝,经风霜而神韵不减,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独特精神标识。无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还是当下国际性展陈与文化对话日益频繁,中华文明始终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不同文明。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到文化“新三样”走俏海外,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愈发深沉厚重。坚定文化自信,让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未来。

  龙门石窟,是历史的馈赠,是文明的丰碑。它诉说着过去,启迪着当下,昭示着未来。在新时代,我们当牢记嘱托,守护好这一瑰宝,让古老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时代光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何竹梅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受雨雪天气影响 多地高速公路路段封闭

恐袭事件发生后,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伊斯兰国”宣称对22日在莫斯科近郊发生的音乐厅袭击事件负责。然而,这一说法尚未得到俄方证实。

一群随苏翊鸣踏上雪板的“娃娃兵”

“今年年初我们就制定了恳谈主题,大型的政企恳谈活动每月一期,根据主题邀请市级有关部门来现场参会,并现场解答、现场交办。”金华市委统战部工作人员说,2023年全年当地共组织开展各类政企恳谈会120场,累计邀请850余名企业家代表、涉企部门负责人参与,共收集问题630个,解决585个,解决率达92.9%。“我们还制定了市领导定点联系婺商会客厅制度,市领导都会来参加,所以大家都很重视,效果也非常好,将继续用好这个载体,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搭好‘梯子’、筑好‘跑道’。”

习言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习近平这样强调

完善出让地块周边配套设施,支持因地制宜开发低密度、高品质住宅产品,鼓励绿色、低碳、科技建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好房子”的多元化需求。

聚焦海之南!火箭上天科研下海 新质生产力赋能自贸港

据了解,此次洪灾共造成汝城县超过1.5万亩稻田受灾。目前,当地已经组织8支农业小分队70多名农技人员下沉到农业受灾一线,科学指导农户抓好灾后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引导农户改种补种,确保不误农时。

医院共享床位,能否真正化解住院难题?

昨天新一轮冷空气影响开始显现,午后起,内蒙古中部风力明显增大,乌兰察布、包头等地出现扬沙。冷空气尚未影响到的东北、华北、黄淮等地则继续回暖,其中山东、山西等地气温升幅最大,部分地区下午14时相比前一日同时次升温8至10℃以上。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